47.呼伦湖 (第2/3页)
张启发现,这里的匈奴人多是半游牧半耕种的运行模式。
通过相互交易张启用燕麦,黑麦等作物跟匈奴人换到了黍还有粟。
张启其实不认识什么是黍什么是粟这些都是陆木告诉他的。
黍就是黄米,汉人主要的食用物之一,但不是这边匈奴人主要种植的作物,他们主要种植的是粟,粟不是一种作物,而是好几种的统称,有各色的小米,还有高粱。p1
其他两种张启到觉得没什么,但是轮到高粱的时候,张启的眼睛亮了亮,这可是个好东西,说句不客气的话,高粱曾经拯救过一个国家,虽然后来它的种植比例大幅度衰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那个时代很重要。
怪不得这里的牧民主要种植的是粟了,高粱这东西扔进地里不用管什么事每年都能有收成。
属于作物界的低保选手。
张启大方的用了一点点盐换了一袋高粱跟一些小米黄米,因为装作高车族的原因,他在这些匈奴人的部落里还挺受欢迎。
草原人每年都在各个牧场之间流动,对于商业可以说是没有,部落里积攒的毛皮跟骨器每年都只有神山祭的时候才能在南北两座单于庭里进行交换。
对于在草原中行商的高车族来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可以换取自己想要的物资的机会。
既然装了,张启就干脆装的真一些。
走访了四五个依托于呼伦湖生存的匈奴人部落,张启也渐渐的发现这里的人不仅只有匈奴人而已。
还有汉人。
不是奴隶,而是作为真正牧民,拥有人身地位的汉人。
他与部落做交易的时候,也让陆木打探过,发现这些人确确实实曾经都是汉地的居民。
只不过现在,他们都习惯了匈奴人的生活习惯,虽然有很多是被劫掠或者是战败的士兵,但是也有不少是自己主动过来的。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对于这些底层的汉人来说,他们的心里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哪里能活他们就在哪里过日子。
而这边的部落之所以会半耕半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汉人的加入。
对于他们,张启实在是说不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