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明水师 (第2/3页)
“另外由于黄河水道深浅不一,尤其是过了洪泽湖之后,河道深度常不足七尺,因而家兄交由臣带来的战船之中,有四艘洋船(大戎克船)及二十艘乌尾船因为吃水太深,所以无法抵达徐州,只能够暂驻扎在清江浦。”
崇祯随口问道:“到徐州的鸟船共有多少艘?”
“总共有100艘鸟船。”郑鸿逵说道,“4500名水师兵勇,此外滞留在清江浦的4艘洋船以及20艘乌尾船合计有2500余名兵勇。”
崇祯点点头,这差不多是郑芝龙水师的一半战船及兵勇了。
可见郑芝龙虽然没来,但是并没有怠慢朝廷,还是下了血本。
郑鸿逵还道崇祯介意郑芝龙没有亲至,忙道:“圣上,家兄因为常年行舟海上,得了湿症,实在是没有办法前来君前效命,还请圣上恕罪。”
“欸,此事何罪之有。”崇祯道,“南安侯能够奉诏,派遣爱卿率一路水师北上,已经是难能可贵,于我大明这便是大功一件,朕又怎么会生气。”
顿了顿,崇祯又不无自嘲的说道:“只可惜,朕现在已成身无长物,便是想要赏赐南安侯一匹锦缎也是难以办到,只能等以后再行补上。”
“圣上。”郑鸿逵忙道,“臣惶恐,家兄惶恐。”
说着话,郑鸿逵下意识的要跪倒,皇帝恩宠太甚了。
“爱卿不必惶恐。”崇祯一把拉住郑鸿逵,接着问道,“对了,朕专门叮嘱的蕃薯、马铃薯及玉蜀黍,爱卿可曾捎来?”
“有的,捎来了。”郑鸿逵连忙道。
“每样各五万斤,圣上是现在就想尝尝吗?”
“要尝。”崇祯笑着点点头,又说道,“但不是现在,而是要等到十月丰收了之后,朕与爱卿等一起品尝蕃薯、马铃薯以及玉蜀黍。”
“十月丰收之后?”郑鸿逵愕然问道,“圣上之意是要做粮种?”
崇祯闻言心头也是咯顿一声,急问道:“爱卿给朕捎来的蕃薯、马铃薯以及玉蜀黍,该不会是已经煮熟了吧?”
“那倒没有。”郑鸿逵连忙道,“臣只是没想到圣上竟然要种植,早知如此,臣就应该多多搜罗一些过来。”
“需要搜罗?”崇祯讶然问道,“闽地不是有很多人种植这些吗?”
郑鸿逵忙道:“闽地别的州府或许种植的多,但是我们泉州种植的却不多,因为马铃薯和玉蜀黍口味差,蕃薯的口感好些但是吃多了容易胀气,所以乡邻都不爱种植,我们泉州人还是喜欢吃大米,米饭的口感更好。”
崇祯便懂了,这是种植习惯问题。
华夏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进入到了农耕文明。
种地的理念已经融入华夏的基因,变成了种族天赋。
华夏人对于土地情有独钟,对于耕种的作物同样情有独钟。
从先民时期直到明末时期,华夏人的祖祖辈辈种植的一直都是五谷,无论是“稻黍稷麦菽”的五谷还是“麻黍稷麦菽”的说法,反正都是没有马铃薯、蕃薯以及玉蜀黍的,所以对于种植这三样舶来作物有着天然的抗拒。
不妨想象下,有个老农家有十亩田,种水稻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