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争相举荐(2合1) (第3/3页)
说道。
他和曲正乾是同乡,自是知道这人的本事,原先也是和朱传文要了个权限,今天正好朱传文问了起来,索性就说说。
“哎,盛宣怀此人。”朱传文对这位清末的洋务代表不好评价,时事造人,时事也逼人,不好说啊。“这位曲正乾答应来了吗?”感慨后的朱传文问道。
“暂时不知道愿不愿意来,但就是这么一提,我已经写信过去了。”谷庵升看朱传文问的如此迫切,有些尴尬,他寄去的信上,里面大篇幅的写了朱传文在日本所说的话,老谷相信但凡有着热血的人,看到这些铁定是回来的,不过确实不敢和朱传文打保票,凡事有个例外不是?
“那这徐先生儿子能来吗?”朱传文问道,他刚才只是听说出事儿了,就没细问,拿来主义的朱传文想着这样成熟的科学家才是最好用的。
“来不了了,辛丑年(1901)的时候工厂爆炸殉职了,我说的这位曲正乾也是低沉了许久,才应同学之邀请去了汉阳铁厂。”谷庵升说道。
“可惜~”朱传文也是为着这位徐寿先生的儿子可惜。
其实他不知道,这位徐寿的儿子,叫徐建寅,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活着的话到现在也是老朽了,年近60。
而且徐家自徐寿以来,备受洋务派青睐,来了也不是好事儿,当年就是为研究不被洋人卡着脖子的无烟火药,殉职的,还好无烟火药研制成功了,但在生产时,发生了不幸。时任两湖总督的张之洞为表彰徐建寅的功绩,请奏清廷,按军营提督阵亡的例子给予优恤,并追赠为二品衔内阁学士,交国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等,算得上与国同休。
朱传文现在也就只有等谷庵升这位同乡了,有着汉阳铁厂的工作经历,这汉耀钢厂不在话下。
为什么这么说,朱传文在最近,和谷庵升两人可是收集过清国的钢铁产量,仅汉阳铁厂一座几乎占了清国全年钢产量90%以上,达到了五六万吨,也就是现在日本人追逐的那种100吨产量的炼钢炉。
所以,朱传文现在也是期待了起来,希望这位曲正乾能来。
饭桌上这边出现了短暂的宁静,刚才的信息量太多,得消化一会儿。
“六六六啊!”
“五魁首啊!”
饭桌另一边,朱开山、朱春山两兄弟可是陪着夏老爷子在划拳喝酒,热闹非凡。
朱春山是个木头脑子,不笨但是生意上的事儿,朱传文怎么说他就怎么干,很少会自己动脑子,也就陪着自己大哥喝酒。
夏老爷子此时心里高兴的很,三江口的朱阎王在他面前也是小辈自居,舒服啊!可真的能和三江口的老伙计吹吹牛了。
几人盯着他们划了会儿拳,夏元璋此时慢悠悠的开了口:“东家,听你俩这么一说,我在大连也有着两位好友。”可是一直听着两人的对话呢。
这办钢厂的事儿他也听说了,也知道朱传文现在可是煤矿、铁矿都有,炼钢厂的设备也齐了,按照酒楼来说,料都备好了,就差个厨子。
原本夏元璋以为朱传文这事儿都操办好了,也就没打听,面粉厂和卷烟厂的事儿也多,顾不上。
“您说,夏掌柜。”朱传文和夏元璋这关系真算是理不清了,这夏元璋的辈分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很是难受,但不管怎么说,这可是最早跟着朱传文的人,也是朱传文最为放心几人之一了。
“我推荐这人啊,是一对儿兄弟,哥哥叫周富,曾在旅顺船坞局当钳工,弟弟叫周贵,做着点马车配件的生意,大连兵灾的时候也是托了东家的福,去了乡下躲避算是分毫未伤,最近,汉耀的面粉生意拓展到大连,我算是有了兄弟俩的消息了。两人说是准备开个炼铁厂。”夏元璋说道。
朱传文一听,这也行啊,人家打算开炼铁厂,说明对着炼铁的生意有着把握,虽然钢和铁差的有点多,但是这生铁的冶炼,朱传文也是打算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