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四章 墨西加各阶级分析:土地与人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零四章 墨西加各阶级分析:土地与人力 (第3/3页)

争祭司们。”

    “小贵族的土地能够供养一万武士,实际的武士数目也在一万人。其中包括两千精锐的贵族战团,他们的装备较为精良。而平民武士的奇南帕能供养六千武士。通常,他们会减少自己的待遇,在社区家族的帮助下,尽力再额外供养一些后辈的武士。

    都城附近的村庄也会提供三千平民武士。最终,平民武士的数量在一万一千人左右。军功小贵族和平民武士便是联盟最忠诚的武力来源!”

    随着吉利姆的分析,首都地区的阶层力量逐渐在修洛特的脑海中清晰起来。他对墨西加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根据土地的占有比例和阶级的话语权系数,便可以大致估算出首都地区,所有阶级的影响力,外加各阶层的武力。

    修洛特于是梳理思路,总结出墨西加各阶级的土地与人力。

    “王室有近三成土地,影响力约35%。拥有征收商税和分配联盟贡赋的权力。具体分配在不同等级的王室贵族手中,国王具有决断权。王室牢牢掌控的武力在一万两千人。”

    修洛特看着吉利姆,吉利姆点点头表示确认。

    “亲王有一成土地,影响力10%。大型清洗之后,现在暂时都归属于王室,等待后续分封。同样亲王有四千附庸武士等待王室分配。特拉科潘亲王还有一千私军。”

    吉利姆微微一笑:“长者的这次行动快准而狠,一天一夜控制两位亲王。他们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来不及勾连武力并发动叛乱。”

    修洛特同样感慨的赞许。接着,他微微皱眉。

    “大贵族近三成土地,影响力约25%。但他们完全不交纳赋税,甚至还会截留商税,参与联盟的贡赋分配。大贵族近乎自治,世代传承,蓄养私军,接受徒附。他们与国同休,会在联盟征战时出兵参战。他们的私军兵力约为一万。”

    吉利姆神情肃穆,他缓缓开口。

    “虽然大贵族是国家的支柱,但是他们的力量应该被尽力压制。联盟对大贵族的控制力度实在太低!出了首都三城四邦的湖区,王室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其他的七邦里,大贵族便取代了王室,成为城邦的实际统治者。在整个联盟,他们的影响力至少占到一半。”

    修洛特微微一愣,随后缓缓点头。实际上,在特奥蒂瓦坎,自己的家族便是最大的祭司加大贵族。

    “祭司只有一成土地,在宗教的加成下,影响力大概在15%。同样,祭司阶级无需缴税,待遇优渥。但祭司阶层是联盟维系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触角深入到联盟的每一个村庄和社区,是国家控制联盟的基础,相当于各级事务官。

    同样,祭司阶层并不具备合法的传承权。低级祭司需要严格守戒,不允许结婚。祭司掌握的武力为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两千神庙卫队。”

    吉利姆先是点头,祭司阶层是联盟各邦间最重要的维系网络。接着他微微一笑,看着修洛特。高级祭司的结婚传承实在过于普遍。

    修洛特脸上微微一红,继续分析道。

    “军功小贵族拥有一成五的土地,他们的影响力有削减,大概在10%。他们无法世袭,所以能够被国王更好的控制和指挥。他们能提供一万武士。平民武士有一成的奇南帕。部分武士来自湖区附近的村庄。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最低,估计只有5%。他们能提供一万一千武士。”

    伯塔德旁听许久,这时才平静插话。

    “平民武士的生活非常艰难。武士们需要参与劳作,外出捕猎,来获得收入培养后续的家族武士。虽然他们在武艺上略逊一筹,装备也比较简单。但是他们拥有更强的战斗决心,和改变未来的强烈斗志,是真正值得依靠的力量。”

    修洛特认真的点头认可。自己的追随者大多都是平民武士出身。他们作战勇敢,并不畏惧死亡,拥有更高的忠诚度。在日常的聊天中,少年能感受到他们对胜利与封赏的渴望,这些庶族地主才是历史发展的未来!

    总的计算下来,首都三城中王室一万二,亲王五千,大贵族一万,祭司两千,小贵族一万,平民武士一万一千,一共五万王室直属四邦的武士!这便是墨西加人的核心武力,统御诸邦的绝对力量。

    修洛特看着广阔的特斯科科湖,看着无边无际的湖上浮田,心中波澜起伏。土地是墨西加社会的一切,控制了土地,也就控制了墨西加人。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依托于土地,各阶层的斗争,也必然围绕着土地激烈展开。

    少年的思绪飞向了未来和远方。

    “现在的墨西加社会,便是国王、公族和大贵族共治天下。他们彼此婚姻联系,力尊强大者居上。”

    “而时代发展的未来,是建立真正的成熟国家,是王室和政府的分离,是大贵族阶级的削弱,是祭司阶级的强化,是军功贵族和平民武士的崛起!等到金属工具普及,生产力再次提高,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便会成熟,新的时代也将开启。”

    想到这里,不久前的血色神庙又从他的回忆中闪过。他幽幽一叹。

    “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未来改革的代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