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3.因敌变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3.因敌变化 (第3/3页)

些勇士困死在沙滩上。数月之后日本大举发动反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成了俘虏留在岛上。

    对于这次惨败,大明精英的结论出奇的一致。

    第一,他们都认为忽必烈因怒兴兵犯了兵法的大忌,致使元军师出无名,将士们战斗欲望低迷。更离谱的是忽必烈为了瓦解对方的士气,竟然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日本,然后大摇大摆的行进,这使得日本从战争开始阶段便掌握了元军所有的动向,并在九龙山一带布置了有效的防御工事。

    第二,忽必烈并没有做到上下同欲。元朝统一中原地区和朝鲜半岛后,一直遭到不同程度的抵抗,朝廷采取血腥的手段残酷镇压,激起民族之间的仇恨,导致二十万远征军不能协同作战,仅靠那五万不熟悉海战的蒙古骑兵根本不能给予日本痛击。与之相反,镰仓幕府已经统治多年,北条时宗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加上他大肆宣传元军在中原地区的暴行,使得日本境内同仇敌忾,政府间的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抵御外敌入侵的民族战争。

    当然,元军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也有许多不妥之处。

    一是战术上的应用失误。蒙古骑兵身体强壮,能吃苦耐劳,是马背上的勇士,他们的优势是利用弓箭进行迂回包抄,但是抢滩登陆是要在狭长湿软的地带作战,日本人采取近身肉搏的方式和蒙古骑兵打,这就使得蒙古人失去了弓箭和回回炮的支援,等于自断一臂。更可气的是日本人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不仅战场上不给蒙古人留任何有价值的物资,还不断偷袭蒙古的运输船,导致蒙古军队从一开始就出现补给困难的短板。

    二是武器方面存在缺陷。日本武士除了爱刀如命,还有一副昂贵的铁甲。由于日本常年战乱,对于武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直接促使日本的冶炼技术和刀具制作工艺非常先进,他们的兵器在近战中明显优于蒙古人的马刀,而远距离的弓箭也无法穿透日本武士的盔甲。

    对于元军的失败后人多是觉得可惜,此后日本便开始了几次征服中原的战役,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数次阻断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机遇。当朱由校听完大明精英的分析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孙子兵法》的真谛,其实6075个字已经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精髓,但真正为将帅所用的只有十一个字: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为此他与大明的战神孙承宗经过反复商议,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战术上的改变和火器方面的研发。

    首先,由杨天生、陈衷纪等人招揽日本的武士、浪人,组织他们出海打劫经过台湾海峡的商船,并寻找机会侵犯福建一带的港口,以此激起明朝境内的民族仇恨,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民意支持,将征服日本变成平息倭寇的正义战争。

    其次,由李旦、李国助父子出面,资助那些亲华的倭人进入幕府和地方大名任职,一方面干预德川秀忠的政令推行,另一方面获取日本境内的大量情报。同时重金收买忍者,有针对性的清除继位者德川家光的羽翼,阻止德川秀忠实现他的大御所体制。

    再次,派出锦衣卫假扮商人、僧人等进入日本,在亲华倭人的协助下大肆绘制军用地图,勘察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状况,确定行之有效的进攻路线。

    最后,由郑芝龙的华远贸易公司出面,联合西班牙和荷兰的舰队封锁濑户内海,严禁火器、药材、粮食等战略物质流入日本境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