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正名 (第3/3页)
害赵氏皇族的罪臣进行问罪。
这前面三条政令还好说,最后一条可真是吓坏了绝大部分的官员和勋贵。
毕竟当初为了保命,他们大多数人都向胡人投过诚,甚至还被迫参与了对赵氏皇族的行刑过程。
他们没想到宁志远这么狠,完全不按牌理出牌。
这头才刚刚推举他为监国大臣,紧接着他转头就开始抓人问罪,哪有人会这样做的,简直就是个疯子。
然而还没等他们向宁志远当面求饶,西北军众将士就已经开始抓人了。
一时间,住在内城里的一众达官贵人们哀嚎遍野,惨叫连连,大量官员和勋贵被关进了大牢等候审理。
就在这个所有人都人人自危之时,很快有人发现,西北军所抓的罪臣当中,大多都是与谢家有所勾结的官员和勋贵。
另外早就与胡人有所勾结的孙、马两家,则成了第一批被带走的涉事世家。不仅人被带走了,就连他们的家也被西北军给查抄了。
只有那些与谢家关系不深,并且与胡人没有勾结的官员和勋贵,就算有份参与行刑,也不会被带走。
这一下,那些免于牢狱之灾的官员和勋贵这才松了口气。
看来宁志远也不是那种要赶尽杀绝的主。
宁家这样做,只是要秋后算帐、铲除异己罢了。
一时间,许多没有被带走的官员和勋贵都开始庆幸自己与谢家关系不深,这才逃过一劫。
但就算是这样,还是有一大半的官员和勋贵被关进了大牢,其中很多都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以及赫赫有名的世家豪强。
毕竟自顺天帝赵焞丰登基以来,权倾朝野的谢家为了巩固权势,自然会把重要的位置留给肯投靠他们的人,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大官和勋贵与他们有所勾结。
对于所有来向他求情的人,宁志远一概不见。
他原本就准备杀掉一批位高权重的京官,好让小女婿的新政能够在全国推行。
如今正好趁此机会把谢家当政时期的各种遗毒小人给挤出来,免得留下后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大权在握的他难道还要留着这些心怀鬼胎的家伙在自己身边搞各种阴谋诡计吗?
别以为拥护他继任大统就能沾上什么从龙之功。
放屁,他宁志远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可不是这些鼠首两端的墙头草。
经过这一轮大清洗,整个新京几乎少掉了三分之二的官员和勋贵,比几十年前那场惨烈的夺嫡之战还要夸张。
宁志远这一手回马枪,可谓是雷霆万钧、杀意惊人。
经此一役,所有人这才清楚认识到,宁志远这位准皇帝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
其手段之狠辣,杀伐之果断,比安国公谢明顺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朝堂官员一少,空出来的位置自然就多了起来。尤其是三品以上的官位,更是空出了一大把。
然而宁志远却并没有趁机把自己的一众心腹手下拼命塞到这些肥缺上,反而就这样让这些官位悬空。
不是宁志远不想塞人,而是时候未到。
早在决定进京之前,宁志远就已经跟池非、章文轩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最后几个人经过商议后,得出的结论是:宁缺毋滥。
假如现在贸贸然就把西北军的一众将领拿去填补空缺,那军队这边就会立刻缺少人手。
而且自古文武分家,宁志远手下大多都是武将出身,文官极少。
让这些只懂打仗的老粗去做文官的事,先不说能不能做得下去,这时间一长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宁缺毋滥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空出来的位置。
假如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宁愿让这些官位暂时空着,也不能随便交给别人。
当然,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官员,整个朝廷在政事处理方面肯定会显得捉襟见肘,但宁志远却并不担心。
如今整个新京城内,都处于西北军的军事管制当中,理应一切从简。
用小女婿池非的说法,这叫战时政府。
既然是战时政府,那根本不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只要能够维持地方稳定就够了。
因此宁志远现在并不指望朝廷能够像以前那样正常运作,只要求能够以现今的人手保持最基本的运行即可。
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