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11 议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11 议和 (第2/3页)

麻烦,但为了拿到额外的奖金,这几万老兵们还是很兴奋的。

    因为每次检验及格后,发放的奖金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的军饷,这钱可不少了。

    而且这奖金不是只发一次就完事,军部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对新兵进行比上一次更加严格的实战检验。

    这样算下来,等新兵能够独当一面时,负责教导的老兵们能够拿到的奖金总数就会变得十分丰厚。

    再加上所有老兵都没试过收徒这种体验,一时间都觉得十分新鲜。其他还没机会带徒弟的围观老兵更是对此十分眼热。

    就这样,不管是用常规的方式进行练兵,还是全新的老兵带新兵之法,全军上下都投入到这种集体大练兵的热烈氛围当中。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可能不久之后就要打仗了。这是几位将军亲口所说,不会有假。

    谁也不想死,为了保命,自然没有人敢在这时候放松下来。

    ……………………

    就在西北和东北两地紧张练兵之际,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议和的使节终于回来了,并带来了胡人的回复。

    胡人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同意议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称臣,并且年年纳贡不得中断。

    大魏朝廷要对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纳贡岁银二十万两,绢四十万匹。

    老实说,这二十万两岁银和四十万匹绢的贡礼,与大魏每年接近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称臣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屈辱,这才是最让天下读书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虽然也觉得胡人确实过份,但心里面却也希望朝廷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谁当主子其实没什么区别,还不是一样要交各种田赋杂税,身上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反正日子都是一样过,朝廷还不如直接向胡人称臣,这样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么忠君爱国,那是读书人和官老爷们的事,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关系不大。

    这就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心里想法。虽然麻木冷漠,但却无比现实。

    虽然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反对,但可惜这些人无官无权,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朝堂上的各级官员,更没有人敢轻易表达意见,几乎全都在装死,就等和安帝,或者应该说是在等安国公的反应。

    但既然议和的使者已经派出,表示此事十有八九会定下来。

    果然,几天后,和安帝在朝堂上对着所有官员痛哭流涕道: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宁愿背负这千古骂名,同意向大厥纳贡称臣。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戏,但底下的官员还是赶紧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样子表示他们能够体谅皇上的良苦用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无奈之举。

    第二天,包括真知报在内的京城各家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君臣相泣的“感人”场面,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虽然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都难以接受要向胡人称臣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节向大厥递交了国书,正式向大厥朝廷称臣,并且承诺每年都会向大厥纳贡。至于南方各地已经被胡人所占领的地区,大魏答应从此割让给大厥永不追索。

    由于大魏如此听话,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两国正式签定了盟约,约定两国从此结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这样,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汉人所统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统治的大厥终于达成了和约,停止了战火。

    由于向胡人称臣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尽量不想多提。

    一时间,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员也罢,都采取同一态度,那就是在私下里怎么说是另一回事,但在公众场合下都对此事避口不谈,这逐渐成了一个不能乱说的禁忌话题。

    由于官场上下全都采取这种沉默的态度,又没有贴出榜文说明此事,使得许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经跟胡人达成了和约,还以为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